首页> 教学科研> 正文
我院教授谈“如何对付奥密克戎”引发媒体广泛关注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22-03-09 阅读:

 

 

 

“针对奥密克戎株,为什么全国多地都做了多轮核酸检测?”3月8日,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武昌理工学院健康与护理学院特聘专家谭晓东就这个问题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引发媒体广泛关注。

“每一种变异株的特点都不一样。”谭晓东介绍,比如相较德尔塔株,奥密克戎株传播速度更快。研究表明,奥密克戎株在支气管中的感染和繁殖速度比德尔塔变异株以及新冠原始毒株快70倍,而且症状并不明显,隐匿性也强,更容易多点散发或集中暴发。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谭晓东表示,由于奥密克戎株在短时间内能快速传播,只有反应及时迅速,以快制快,尽早通过核酸检测筛查出阳性感染者并采取管控措施,才能阻止病毒传播链延长,避免传染更多人。

“除了要早点做,还要反复做,才能揪出奥密克戎株。”谭晓东说,和以前大规模核酸筛查普遍只做一轮不同,这次全国多个城市都做了好几轮,这是因为的确有些感染者要经过多次核酸检测才检出阳性,因此多轮核酸检测是有必要的。

谭晓东解释,奥密克戎株能不能被检测出来取决于疾病发展阶段和采样手法。从疾病发展角度来看,感染奥密克戎株后,人体内的病毒数量是动态变化的。如果恰好在抑制期进行核酸检测,病毒载量少,可能就检测不出来。“病毒入侵人体后,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开启了应战模式。采样时如果正好是免疫系统占据上风,那么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会偏低,甚至病毒还没侵蚀到采样部位,那么病毒就有可能在检测之中成功‘逃脱’。反之,如果病毒占据上风,那么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就会增高,检测之中病毒‘逃无可逃’。所以针对奥密克戎株,一次检测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不同于德尔塔有较长潜伏期,奥密克戎株传播期多在感染后1.5—5天,感染病例间的代间距平均为3天,要在短期内动态反复测核酸,才能有效检出。以隔离管控的重点人群为例,过去通常采取1、4、7、14检测频次,今年通常会采取3天2检、5天3检甚至是7天4检的频次。

“奥密克戎株比以前的变异株更容易逃脱核酸检测,跟我国新冠疫苗接种率较高也有很大关系,截止到今年2月底,我国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超过87%。”谭晓东解释,疫苗的原理是激发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尽管抗体逐渐消失,但免疫细胞记忆仍在,即便感染了新冠病毒,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也会对新冠病毒进行中和与清除,导致病毒的检出率降低,需要多次检测才保险。

此外,从采样手法来看,不同采样者的手法有差异,可能导致单次采样时没有采集到精准部位的样本,只做一次核酸检测容易出现假阴性,要通过多次采样来提高核酸检测精准度。

谭晓东提醒,当前采取的核酸检测措施是“提档升级”版,加快加密核酸检测是为了防止疫情大规模暴发,从千万人中找出“漏网之鱼”,并不能说明当下疫情形势已经很严重了。群众无需恐慌,当下应做的唯有不质疑、多配合,在进行核酸检测时注意戴好口罩,保持一米间距。

长江日报对谭晓东教授的专访新闻被报道后,引发媒体广泛关注,湖北日报、荆楚网、湖北经视、长江云等众多官方媒体纷纷转发。网友也为专家的分析点赞,网友“曾凡荣”评价道:“谢谢公卫专家科普和媒体推文,疫情防控人人有责。”网友“夏米”认为:分析精辟,解释到位,豁然开朗!

据了解,谭晓东,男,1985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现任教于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系博士研究生导师。曾担任法国Nancy大学环境与公共健康系教授,比利时Ghent大学公共卫生系研究员,兼职于国际职业卫生学会理事、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保健食品审评专家、国家化妆品安全性审评专家、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职业病鉴定委员会委员等多个社会职务。2021年受聘武昌理工学院健康与护理学院,曾多次来校授课,去年1月在武昌理工学院健康与护理学院进行了“Omicron风暴与防控思考”的主题讲座, 就国内新冠疫情防控进展进行了分析,让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部分信息来源:长江日报、中南在线)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